【理響中國·薪火“燃”青春】推動長江文化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

2025-10-28 18:55 [來源:光明網-理論頻道] [責編:張嵐]
字體:【

作者:刁基諾(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,中國傳媒大學文旅融合創(chuàng)新研究院副院長、文化產業(yè)管理學院教師)

長江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,孕育的水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,既承載著千年治水智慧,也彰顯著當代流域治理的先進經驗。梳理長江文化的內涵價值、發(fā)展路徑與實踐成果,對全國水利工程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示范意義。

長江文化是兼具歷史厚度與時代價值的精神瑰寶

長江文化的內涵豐富且多元,既有物質形態(tài)的堅實載體,也有非物質形態(tài)的精神傳承。

從物質層面看,它涵蓋了防洪、灌溉、運河等各類水利遺產。比如,荊江大堤作為長江中游的“生命線”,守護江漢平原數百年;靈渠巧借地形溝通湘江與漓江,展現古人“因勢利導”的治水智慧;元陽哈尼梯田的科學灌排體系,將生態(tài)保護與農業(yè)生產完美融合;白鶴梁題刻記錄長江1200余年枯水水位,成為“千年前的智慧水文站”。

在非物質層面,既有我國現存最早的全國性水利法典《水部式》以及頒布于宋代的《農田利害條約》等古代治水制度,也有川江號子、都江堰清明放水節(jié)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,更有“最美奮斗者”鄭守仁、“時代楷模”余元君等典型人物身上所展現的寶貴治水精神。值得注意的是,長江文化的地域特征同樣鮮明,從青海三江源的源頭文化、四川的灌溉文明,到湖北的湖泊文化、江蘇的運河風情,多元文化在長江流域交融共生,形成了“天人合一”的生態(tài)理念與務實創(chuàng)新的實踐品格。此外,長江文化中的紅色基因也很深厚,從中華蘇維埃時期頒布的第一批紅色涉水法規(guī),到新中國成立后建設的三峽工程、南水北調工程,一代代水利人及長江沿岸百姓的奮斗精神、奉獻精神,都在不斷豐富長江文化的內涵。

從保護、研究、傳播、文旅融合等多維度發(fā)力

近年來,長江文化建設從保護、研究、傳播、文旅融合等多維度發(fā)力,取得顯著成效。在保護層面,技術賦能與協(xié)同治理成為關鍵抓手。筆者在調研中發(fā)現,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利用空間地理信息、GIS等技術推進水利遺產調查,已匯總數千條水文化遺產數據,沿岸省市也陸續(xù)開展文化遺產調查,構建起“數字家底”。同時,跨區(qū)域協(xié)同保護機制不斷完善,2022年長江委牽頭成立由59家單位組成的“長江水文化建設聯盟”,推動保護從行業(yè)職責轉向社會共治。

在研究與傳承層面,各地已構建起“內涵深度挖掘與教育普及推廣雙軌并行”的系統(tǒng)化推進模式。研究維度以水利工程、灌排體系等核心水文化遺產為核心抓手,通過跨機構協(xié)同攻關開展系統(tǒng)性學術梳理,持續(xù)筑牢水文化研究的理論基石。傳承維度聚焦教育陣地的品質升級,一方面依托VR等數字技術打造沉浸式傳播場景,強化文化體驗的感染力與代入感,另一方面以紀念場館為載體構建愛國主義教育與精神傳承陣地,通過典型人物事跡宣講等多元傳播形式,實現治水精神的代際傳遞與活態(tài)傳承,形成研究賦能傳承、傳承反哺研究的良性循環(huán)。

在傳播與活化層面,創(chuàng)新表達與價值轉化成效凸顯,特別是文旅融合深度推進更讓水文化“走出去”步伐加速。例如,各地整合水工程、水遺產、水景觀推出跨區(qū)域主題線路,為游客一次性飽覽水利風光、感受水利文化的機會,其中“南水北調?活水之源”線路還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精品線路。我們還在調研中看到,三峽工程博物館不僅開發(fā)了AR 船閘、升船機等互動項目,還推出印有三峽元素的帆布袋、水波紋項鏈等文創(chuàng)產品,這些創(chuàng)意將水文化符號轉化為日常美學,重塑了水文化與受眾的情感連接。此外,青年力量的注入則為水文化創(chuàng)新注入鮮活動能,青年團隊利用數字技術開發(fā)水文化主題短視頻、VR 互動導覽,通過直播、文創(chuàng)設計等方式讓“老文化”成為“新潮流”,成為水文化傳播的生力軍。

為全國水利文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

長江文化建設的實踐,為全國水利工程文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。

其一,堅持技術賦能與人文堅守相統(tǒng)一。既運用GIS、VR等數字技術破解遺產保護的時空局限,又堅守文化內核,讓科技服務于文化傳承而非替代文化本質。其二,堅持系統(tǒng)治理與基層創(chuàng)新相結合。通過跨區(qū)域聯盟、部門協(xié)同搭建共治平臺,如長江水文化建設聯盟整合多方資源,同時鼓勵 “民間河長”“志愿者服務隊”等基層創(chuàng)新,讓水利文化保護成為全民參與的事業(yè)。其三,堅持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相促進,不將遺產“束之高閣”,而是通過研究挖掘其時代價值,通過文旅融合、數字傳播讓文化“活”在當下,實現從“點狀保護”到“系統(tǒng)傳承”的跨越。其四,堅持青年賦能與代際傳承相銜接,充分激發(fā)青年群體的創(chuàng)意活力,借助新技術、新語言、新平臺,推動水文化在代際間有效傳遞,為文化傳承注入持久動力。

水脈連著文脈,治水關乎文明。長江文化建設的實踐證明,水利工程不僅是防洪興利的物質設施,更是文化傳承的精神地標。全國水利工程當以長江文化保護利用為鏡,堅守文化根脈、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路徑,為水利高質量發(fā)展注入持久動力。

責編:張嵐

一審:張嵐

二審:印奕帆

三審:譚登

來源:光明網-理論頻道